陳維嘉 北京匯文中學校長。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(原北京師範學院)政法系,1991年至1993年經教育部室內設計選拔派遣留學日本國立築波大學,在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學系學習。1993年任匯文中學校長助理,1995年至2009年任副校長,主管教學工作。2009年起至今,任匯文中學校長。
  北京匯文中學澎湖民宿始建於1871年,曾從一間蒙學館,擴大到具有中學、大學的知名學校。
  時至今日,1926年匯文首位國人校長高鳳山提出的校訓——“智仁勇”仍在匯文中學沿用;而“全人教育”的辦學宗旨,則在傳承中得到發展。經歷140餘年滄桑巨變,匯文中學的淡然從容,感記憶體染著每個匯文人,也包括一校之長陳維嘉。
  這個對學生隨和、沒架子,在老師和同行眼中“敢想敢乾”的校長,給人的最大感覺是儒雅、沉穩卻不失敏銳,與印象中的匯文“氣質”頗為婚禮顧問師培訓班契合。
  對於時下熱議的教育公平問題,陳維嘉小分子褐藻糖膠的看法也很淡定:適合的,就是好學校,單憑升學率區分“優質校”和“薄弱校”,不能說不客觀,但至少不公正。
  1989年,北京第二十六中學正式複名“北京匯文中學”。不完全統計,新中國成立至今,全國大概有30多個院士曾在該校就讀過小學和中學。
  1976年2月,原北京市第49中學禮堂里,數十位從“五七”幹校接受勞動鍛煉數月歸來的青年們正等待著分配工作,陳維嘉是其中一員。他記得,那一年,二十六中辦公室負責學校保衛工作的幹部,把同期分配的4個年輕人領到了學校,18歲的陳維嘉成了一名政治老師。
  如今,當初分配來二十六中的4個年輕人,只有他一人仍留在這裡,到今年已有38個年頭。
  “孩子頭”靠玩降服學生
  陳維嘉的第一節政治課,就是讀報紙給學生聽。“讀報紙上的社論,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。當時的政治課都這麼上。”不過面對“老師18歲,學生14歲”的現實,陳維嘉怎樣降服學生呢?
  “玩兒啊!”陳維嘉說,當時他就是“孩子頭”。因為熱愛運動,那時常常是早中晚一天三場球,籃球、排球、羽毛球、乒乓球……老師一組,學生一組打對抗賽。
  如今,陳維嘉樂觀外向的性格中,多了幾分沉穩和謹慎。朋友微信加了陳維嘉,卻發現他從不發言。“網上發東西我有些顧慮,但是我會經常去看別人怎麼說,會把一些認為好的內容收藏起來。”
  赴日深造主攻學生學習評價
  1991年,教育部選派優秀教師赴日本留學,北京共選派了3位基礎教育教師,他就是其中之一。突擊學習日語半年後,他選擇到日本築波大學教育心理學系,主攻學生學習評價,研究如何評估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。這也是他第一次接觸這種提法。
  當時,國內還只是很簡單地以分數為標準,考得好就是學習好,並不考慮分數之外其他的東西。在日本的學習讓他意識到,分數並非唯一標準,每個成績背後,還有家庭、心理、環境、追求等各種因素的影響。
  學習結束時,導師輓留他在日本繼續深造,他謝絕了。
  綜合分析重構評價體系
  回國後,作為校長助理,陳維嘉向學校申請、設計了大量量表、重新建構學生評價體系。與他共事多年的一位老師回憶,那幾年他每次做總結分析時,手上總有一堆表格,其中用到的各種算法大家不一定都能弄懂,但結果還是揭示了不少問題。
  陳維嘉推行的這套叫做《相對基礎評價》的體系,要先看孩子基礎情況,觀察一段時間後,再測算學生進步幅度。這樣,考評一個學生、一個老師、一個班級甚至一所學校,不再只有一紙成績單。在匯文中學,這種統計方式經過改良,沿用至今。
  “分數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如何使用。這套評價體系就能鼓勵不同班級的教師以同樣的幹勁面對學生,爭取讓每一個人都相對於自己取得進步。”
  音聲
  只有當平等的觀念建立了,教育產品豐富了,評價標準多樣了,今天再談教育公平的時候可能是另外一個結果。 ——陳維嘉
  ■ 校長談熱點
  教育公平:適合的,就是好學校
  對於時下熱議的“教育公平”問題,陳維嘉認為,要想達到教育公平,必須在三方面進行努力。
  首先是人的思想觀念要轉變,我們必須建立平等的觀念,不能單純以職業或收入多少看待人的社會地位的高低,“如果沒有平等的觀念,談任何公平都不會有結果。”
  其次,保證公平的一個基本要素是,學校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育產品,這體現在要建立和發展滿足不同類型學生需求的特色學校。“政府在引導辦學的時候,除了要求學校完成學生最基本的學業需求之外,要大力倡導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特色學校。要為一群有同樣愛好興趣,有個性特長的學生開設適合其發展的專門的課程”。什麼是好的學興墓鄣閌牽菏屎系模褪嗆玫難!�
  他還主張,區分優質校和薄弱校不能單憑升學率作為考核標準,“你不能說這個標準不客觀,但是我認為它不公正。”
  “只有當平等的觀念建立了,教育產品豐富了,評價標準多樣了,今天再談教育公平的時候可能是另外一個結果。”陳維嘉說。
  ■ 對話
  允許學生犯錯
  新京報:匯文有140多年曆史,她的辦學理念傳承了這麼多年?
  陳維嘉:她是一個很有特點的老學校。1926年,一位叫高鳳山的校長上任後就提出了匯文學校的教育理念——全人教育,對學生提出的要求中第一個就是增進身體健康,第四個才是關於學業的要求,叫預備升學基礎。在這種教育理念指引下,培養出的人才多種多樣,搞政治的、科研的、軍事的、經濟的……這種風格對後來匯文辦學一直都很有影響,今天的匯文仍然堅持全人教育的辦學理念,但內涵更豐富、更與時俱進。
  新京報:現在的學生與過去變化很大,學生的變化會改變你的風格嗎?
  陳維嘉:在網絡信息化高度發展的今天,相對於過去現在學生的知識面相對寬了,知道的門類比較多了,但往深里思考稍顯薄弱,尤以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更突出。我的風格一直在保持,不會因學生刻意改變。但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有一些變化,比如說有時我也得時不常地說些網絡語言。
  新京報:你能理解當下學生的一些行為嗎?
  陳維嘉:不一定都能理解,但我有一個理念,我經常對老師們講:我們做教育工作者的,要允許學生犯錯誤,但不是在放任。教師的責任在於告訴學生為什麼錯了,怎麼避免錯誤,避免犯同樣的錯誤,這才是教育者的職責。因為我們也是在不斷犯錯誤中成長起來的。
  本版採寫/新京報記者 杜丁
  本版攝影/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 (原標題:陳維嘉 以分數論優劣,或許客觀,但不公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s67rsda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